人物
Jakob Nielsen 博士
是易用性研究的先驅,在使用者體驗 (UX) 領域擁有 42 年的經驗,並且是 UX Tigers 的創辦人。他是折扣易用性運動的創始者,提倡快速且低成本的迭代設計,包括啟發式評估和 10 個易用性啟發法。他提出了著名的 Jakob 法則,即網路使用者體驗定律。他被 Internet Magazine 譽為「易用性之王」,被《紐約時報》譽為「網頁易用性大師」,並被《今日美國》譽為「僅次於真正時光機的最佳事物」。
Nielsen 博士曾擔任 Sun Microsystems 的傑出工程師,以及貝爾通信研究所(Bell Labs 旗下由區域貝爾運營公司擁有的分支機構)的研究人員。他著有 8 本書,包括暢銷書《設計網頁易用性:簡約的實踐》(已翻譯成 22 種語言)、奠基之作《易用性工程》(在 Google 學術搜尋中被引用 28,158 次)以及開創性的《超文本與超媒體》(在網頁推出前兩年出版)。
Nielsen 博士擁有 79 項美國專利,主要關於使網際網路更易於使用。他榮獲 ACM SIGCHI 頒發的人機互動實踐終身成就獎,並被人類因素和人體工學學會譽為「人為因素巨人」。
AI 產品演進的六個階段 (Luke Wroblewski 的框架)
文章引用了 Luke Wroblewski 對 AI 產品演進的階段劃分,這為理解 AI 如何逐步改變使用者互動模式提供了清晰的脈絡。
2024 之後
階段四:工具使用與前台代理人 (Tool use & foreground agents, 2024–2025)
特徵: AI 模型能串聯多種工具、規劃執行步驟,並允許使用者中途干預。
案例: Augment Agent, Bench workspace。
UX 挑戰: 視覺化執行計畫、允許任務中編輯、釐清工具邊界。
階段五:背景代理人 (Background agents, 2025→)
特徵: 多個 AI 代理人工作流程在背景平行且多半自主運行。
案例: Bench 排程、早期多代理人演示。
UX 挑戰: 設計監控儀表板、警報系統、信心度指標。
階段六:代理人對代理人生態系 (Agent-to-agent ecosystems, emerging)
特徵: 跨產品的 AI 代理人之間能自主協商與合作 (例如 Google 的 A2A 協議)。
現狀: 仍處於早期推測階段。
UX 挑戰: 定義跨系統的任務交接、權限管理、審計追蹤機制。
UI 設計的轉型:從介面到意圖系統
隨著 AI 從幕後走向前台,傳統 UI 設計面臨巨大挑戰。Nielsen 博士認為,當 AI 成為使用者與數位功能互動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徑時:
傳統 UI 可能萎縮甚至消失: 設計的重心不再是視覺化的操作指示 (affordances)。
UX 設計師的新使命: 轉向塑造「意圖系統 (systems of intent)」,透過精心編排的服務、防護機制 (guardrails) 和回饋循環來傳遞價值。
類比「服務設計 (service design)」: 強調即使後台流程對使用者不可見,也要確保前台體驗的連貫性。
新興的設計領域:
政策介面 (Policy surfaces): 定義權限、成本上限、道德邊界。
信心傳達機制 (Confidence conveyors): 提供來源標記、不確定性量表、優雅的回滾機制。
系統特性 (System temperament): 決定 AI 代理人在特定情境下應有的耐心或主動性。
從線框圖到操作手冊: 設計師將更專注於規範 AI 行為的規則、升級路徑和信任訊號,Nielsen 稱之為「代理人編排 (agent choreography)」或「體驗治理 (experience governance)」。這需要結合資訊架構 (IA)、對話設計、運營思維 (Ops thinking) 和行為經濟學。
結論:UX 不會消亡,而是會蛻變。設計師將透過政策、協議和流程編排來打造人性化體驗。
當前 AI/UX 的行動綱領
在 AI 完全取代傳統 UI 之前,UX 設計師仍有許多關鍵任務需要執行,以應對 AI 發展的各個階段:
明確 AI 的定位 (Model exposure): 決定 AI 是作為 UI 的一部分 (聊天、代理人) 還是隱藏在 UI 之下 (自動完成、內容排序)。
管理不斷轉移的控制核心 (Locus of control): 從早期機器學習的微文案,到聊天介面的對話設計,再到 AI 代理人所需的「流程編排 UI」(如任務隊列、進度指示、撤銷檢查點)。
彌合心智模型與 AI 能力的差距 (Mental models lag capability): 每次 AI 能力的躍進 (例如從聊天到代理人),都需要透過有效的引導 (onboarding) 來重塑使用者的認知和預期。
信任的基礎從輸出品質轉向過程透明 (Trust shifts from outputs to process): 在 RAG 和代理人階段,提供清晰的來源指示、步驟可見性和快速修復機制,比追求完美的單一答案更能建立使用者信任。
升級錯誤處理機制 (Error handling escalates): 背景運行的 AI 代理人一旦出錯,可能造成更大損失(如浪費預算、發送垃圾訊息)。因此,必須提供強效的防護機制(如成本限制、沙盒模式)和明確的錯誤升級路徑。
賦予使用者上下文控制權 (Context controls): 允許使用者添加、移除或優先處理資訊來源;在內容中直接顯示引用。
設計 AI 代理人儀表板 (Agent dashboards): 以卡片形式清晰展示任務狀態、預估成本、預期結果,並提供「介入操作」(如暫停、繼續、回滾) 的入口。
推行漸進式自主 (Progressive autonomy): 從單一步驟的建議,到多步驟的代理人執行,再到排程或背景自主運行,讓使用者在每個階段都能選擇是否進一步授權。
前瞻跨代理人協作協議 (Cross-agent protocol design): 及早規劃安全的憑證共享機制、數據孤島的邊界定義,以及不同 AI 代理人間的衝突解決方案。
加速設計運營的迭代 (Design ops must speed up): AI 在程式設計等領域的發展速度驚人,UX 設計模式必須與 AI 模型能力同步進化,這需要設計團隊與 AI 研發團隊更緊密地合作。
核心策略:將產品定位於 Luke Wroblewski 的 AI 演進時間線,集中設計資源應對下一個使用者體驗的轉折點,而非追逐過時的模式。
詩意總結 (Poetic Endnotes)
🚀 AI 從隱藏到焦點 (AI climbs from hidden to headline)
🎯 介面淡出,意圖永存 (Interfaces fade, intent remains)
🧭 設計師轉向流程編排 (Designers pivot toward orchestration)
🔐 信任倚賴透明過程 (Trust leans on transparent process)
⚙️ 防護機制引導自主代理 (Guardrails guide autonomous agents)
🐛 舊 UI 蛻變成 AI 蝴蝶 (Old UI cocoons into AI butterfly)
🎛️ 從面板到政策的設計轉變 (From panels to policies we design)
🌀 編排流程,而非螢幕 (Orchestrating flows, not screens)
📜 操作手冊取代線框圖 (Operating manuals replace wireframes)
🕹️ 使用者仍駕馭自動化之上 (Users stay pilots above automation)
測驗:檢驗你的理解 (Quiz to Check Your Understanding)
1. 下列哪個 UX 目標最能捕捉文章中為 AI 優先的未來設計師提出的新任務?
A. 透過精心編排的服務、防護機制和回饋循環來塑造意圖系統。
2. 在文章的六階段進程中,一旦 AI 進入背景代理人階段,為何代理人儀表板變得必要?
B. 它們為基本上無人看管的工作流程提供監控、警報和信心度訊號。
3. 文章認為,對 AI 系統的信任從輸出品質轉向過程透明度的轉捩點始於何時?
C. 隨著檢索增強和代理人階段引入來源提示和步驟可見性。
4. 文章陳述的互動設計舊任務與新任務的配對是?
A. 舊 – 將任務轉化為視覺化的操作指示;新 – 編排服務和防護機制。
5. 當心智模型「落後於能力」時,文章建議引導 (onboarding) 應該做什麼?
B. 在每次能力跳躍後,重新定義系統是什麼以及如何思考它。
6. 一個產品目前提供聊天功能,但計劃在 AI 控制下串聯多個工具。根據文章的框架,下一步的設計重點應該是什麼?
A. 視覺化多步驟計畫並允許任務中編輯。
7. 文章將未來 AI UX 工作與哪個現有學科最為類比,原因為何?
B. 服務設計,因為規劃後台流程能確保即使 UI 不可見,體驗仍然連貫。
8. 「代理人編排」或「體驗治理」需要一個混合的工具箱。哪種組合最能反映文章強調的技能?
C. 資訊架構、對話設計、運營思維、行為經濟學。
9. 如果代理人對代理人生態系發展成熟為標準實踐,文章中強調的哪個設計任務變得至關重要?
D. 定義跨產品孤島的交接、權限和審計追蹤。
延伸思考:Nielsen 的 10 大可用性啟發法在「無 UI」時代的下一步
雖然 Jakob Nielsen 在此文中未直接將其經典的 10 大可用性啟發法與「無 UI」的未來情境詳細對應,但這些原則的內核精神依然極具指導意義。當 AI 成為主要互動媒介時,這些啟發法如何轉化和應用,將是 UX 設計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。
1. 系統狀態的可見性 (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AI 代理人的決策過程、當前任務、預期結果、信心水準、正在參考的知識或工具、以及預計完成時間等都需要高度透明且易於理解。使用者需要知道 AI「正在做什麼」、「為什麼這麼做」以及「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」。
2. 系統與真實世界的匹配 (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AI 代理人的溝通方式(語言、語氣、回應速度)、行為模式(主動性、解決問題的策略)應符合人類社會的規範、常識和使用者的心智模型。避免過於機械化或不可預測的行為。
3. 使用者控制與自由 (User Control and Freedom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使用者應能隨時清晰地干預、修正、暫停、終止或撤銷 AI 代理人的行動。提供明確的「出口」、「覆蓋指令」以及對 AI 決策的最終否決權至關重要。
4. 一致性和標準 (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不同的 AI 代理人之間(如果有多個),以及同一代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、回應方式、資訊呈現應有一致的邏輯和標準。這有助於使用者建立穩定的預期並降低學習成本。
5. 錯誤預防 (Error Prevention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設計強大的防護機制 (guardrails),不僅預防 AI 做出災難性錯誤,也要預防產生誤導性資訊或執行不符合使用者根本意圖的任務。在關鍵操作前進行確認,提供預覽或模擬結果。
6. 識別而非回憶 (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AI 代理人應能理解並記憶對話上下文、使用者偏好和歷史互動,主動提供相關資訊和選項,減少使用者重複提供資訊或回憶過往指令的需求。
7. 靈活性和使用效率 (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允許使用者自訂 AI 代理人的行為偏好(如主動程度、詳細程度)。為高級使用者提供更高效的互動方式(如快捷指令、批次處理),同時也為新手提供引導。
8. 美觀和極簡設計 (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即使沒有傳統 UI,互動過程也應追求清晰、簡潔、無干擾。重點在於「體驗」的流暢與愉悅,避免不必要的資訊過載。資訊的呈現方式(無論是語音、文字還是少量視覺元素)都應服務於核心任務。
9. 幫助使用者識別、診斷並從錯誤中恢復 (Help Users Recognize, Diagnose, and Recover from Errors)
AI 代理人情境下的新詮釋: 當 AI 代理人出錯或無法完成任務時,需清晰、誠實地解釋原因(如果可能),提供明確的錯誤信息,並引導使用者進行修正或嘗試其他解決方案。提供易於理解的回溯和修正機制。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