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I/O 2025: AI 登峰造極,Stitch 獻設計奇技
Google I/O 2025: AI Hits the Apex, Stitch Makes Usability Flex
前言:Google 的 AI 戰略轉捩點
Google I/O 2025 標誌著科技巨頭在 AI 領域的重大轉捩點。過去幾年,業界普遍認為 Google 在 AI 競賽中落後於 OpenAI 和 Anthropic,但這次大會展現了 Google「從研究到現實」的完美結合。關鍵在於 Google 充分利用其無與倫比的分發優勢:Search、Google Workspace、Android 生態系統,以及深厚的技術底蘊。
開發者工具三劍客的垂直整合
Google AI Studio:全新升級的整合開發環境,新增 Build 區塊,支援自然語言開發和一鍵部署到 Google Cloud。這是對 Cursor、Windsurf、Lovable、Bolt 等 AI 原生 IDE 的直接回應。
Jules:Google 的自主編程代理,在 jules.google 悄然進入公測。能撰寫文檔、部署應用、自主提交 pull request,直接對標 Devin 和 Factory。
Stitch:UI 設計工具,透過自然語言描述生成介面並直接匯出到 Figma。
這三個工具形成了從 idea 到 deployment 的完整 AI 開發流程,展現了 Google 在開發工具市場的野心。
Google 的三大獲勝策略:
Powerful(強大):部署頂級模型支援即時、可靠體驗
Personalize(個人化):利用無與倫比的用戶數據優勢
Proactive(主動):開發能預測用戶需求的 AI
開發工具生態系的全面進攻
Stitch:重新定義設計工具的 Usability 哲學
Google 推出的「Stitch」,表面上是專為 UI 設計而生的工具,但其深層意義在於重新定義了設計工具本身的 usability。正如 Jakob Nielsen 所說,真正的 usability 是「設計與用戶之間的微妙對話」,Stitch 體現了這種哲學的極致表現。
Stitch 的 Usability 革命:
Stitch 由 Gemini 2.5 Pro 驅動,能將文字描述和參考圖片(手繪、wireframe、UI 截圖)快速轉換成完整的 UI 設計和前端程式碼。這不僅是技術突破,更是對設計流程認知負荷的根本性重構。
「無形指導」的設計哲學: Nielsen 提到最好的 usability 是「無形指導,將複雜性轉化為簡單性而不削弱深度」。Stitch 正是這種哲學的完美體現:
設計師無需學習複雜的 UI 工具操作
技術實現細節完全隱藏在自然語言背後
從想法到可用 UI 的路徑變得直觀且無摩擦
認知負荷的革命性減少: 傳統 UI 設計需要設計師在多個維度同時思考:視覺美學、交互邏輯、技術可行性、代碼實現。Stitch 將這些認知負荷分層處理:
設計師專注於用戶體驗和視覺表達
AI 處理技術轉換和代碼生成
Figma 整合確保後續協作流程的連續性
壓力測試下的真正 Usability: Nielsen 強調「真正的 usability 在壓力、分心或不確定性下顯現其深度」。Stitch 的價值在於:
緊急項目中的快速原型製作
非技術背景設計師的能力增強
跨團隊溝通中的概念具象化
戰略意義超越技術本身:
生態系策略:直接整合 Figma 匯出功能,而非取代,體現了 Google 對設計工具生態的深度理解
協作模式重定義:降低設計與開發之間的溝通成本,讓「design handoff」變得更加流暢
民主化設計:將專業 UI 設計能力開放給更廣泛的創作者群體
與開發工具鏈的垂直整合: Stitch 與 Google AI Studio、Jules 形成完整的開發工具鏈,對標 Cursor、Windsurf 等新興 IDE。這種整合體現了 Nielsen 所說的「系統性思考」:不只是單一工具的 usability,而是整個工作流程的無縫體驗。
深層的 Usability 洞察: Stitch 真正的突破在於理解了設計師的「心智模型」。設計師思考的是用戶體驗、視覺層次、交互邏輯,而非 CSS 語法或組件結構。Stitch 讓設計師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表達想法,然後自動處理技術轉換,這正是 Nielsen 所說的「尊重用戶的認知、感知和情感節奏」。
從 usability 的角度看,Stitch 不只是一個 UI 生成工具,而是對設計工具範式的根本性重新想像:讓技術消失,讓創意流動,讓複雜的專業工具變得像自然對話一樣直觀。這種「無形的善意」,正是真正優秀 usability 的核心精神。
Gemini 2.5:技術與成本的雙重領先
突破性的模型表現
Gemini 2.5 Pro 在 LMArena 各項指標全面領先,特別在程式碼生成、WebDev、Cursor 等平台表現突出。更重要的是,它達到了技術性能與成本效益的完美平衡:
2025年1月知識截止:比競爭對手更新
100萬 token 上下文窗口:支援更複雜的任務
成本僅為 GPT-4o 的四分之一:在 Pareto 前緣取得領先
關鍵技術突破
Deep Think:先進推理能力,在複雜數學和程式設計任務中達到最先進結果,但會增加成本和延遲。
Gemini Diffusion:將 diffusion 技術應用於文字生成,速度比 Flash Lite 快 5 倍,這是文字生成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。
增強的函數調用:解決了即時 Gemini 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可用性問題,這是企業級應用的關鍵。
搜尋革命:Google 的營收模式豪賭
AI Mode:重新定義搜尋體驗
Google 推出的 AI Mode 不只是技術升級,更是對自己核心商業模式的豪賭。AI Mode 支援多輪對話、動態生成 UI,並整合個人化情境:
個人化情境:整合 Gmail、Drive、Docs 等數據
代理式結帳:直接在搜尋中完成交易,繞過第三方網站
Deep Search:發動數十到數百次查詢,產生專家級報告
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挑戰
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矛盾:Google 正在「對賭自己的金雞母」。傳統廣告驅動的搜尋模式貢獻了 Google 20多年來超過50%的營收。AI Mode 提供直接答案意味著用戶點擊網站的次數減少,對傳統付費連結廣告模式構成根本性威脅。
Google 高層在 I/O 對技術能力侃侃而談,但對新的營收模式卻語焉不詳。這不是小幅產品調整,而是對 Google 如何賺錢的根本性重新想像。
Project Mariner:AI 代理的基礎設施戰爭
Project Mariner 是 Google 對 OpenAI Operator 和 Anthropic Computer Use 的直接回應,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 Google 在 AI 代理基礎設施上的野心。
核心概念「教學與重複」:示範一次操作,AI 就能重複執行相同工作流程。這看似簡單,實際上是 AI 代理能力的根本性突破。
戰略意義:今年夏天透過 Gemini API 開放給開發者,意味著 Google 想要建立 AI 代理的標準化平台,就像當年的 Android 對移動開發生態系的影響。
創意生成:多模態戰場的全面競爭
生成模型套件的戰略布局
Veo 3:文字轉影片,支援原生音頻,直接對標 Runway、Pika
Imagen 4:新一代圖像生成,整合到 Gemini 中
Lyria 2:音樂生成,雖然仍不如 Suno 和 Udio
Flow:AI 影片編輯器,對標 Adobe Premiere
這不只是功能對比,而是 Google 在創意工具市場的全面進攻。與單一功能的新創公司不同,Google 能提供整合的創意工作流程。
產業影響與競爭格局重塑
直接受衝擊的領域
開發工具:Cursor、Windsurf、Lovable 面臨 Google AI Studio 的直接競爭 AI 代理平台:各種 agent 新創面臨 Project Mariner 的基礎設施競爭 創意工具:Adobe、Figma 需要重新思考與 Google 的關係 搜尋/研究工具:Perplexity 等面臨 AI Mode 和 Deep Search 的正面對決
戰略模式的轉變
Google 的策略不是單純的功能競爭,而是「聚合理論 + AI 代理能力」的組合。Google 同時擁有:
用戶介面控制權
分發管道(Android、Chrome、Search)
日益強大的智能層
這種三位一體的整合能力,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複製的護城河。
結論:AI/UX 從業人員的新時代機遇與挑戰
Google I/O 2025 不只是技術發布會,更是對 AI 和 UX 從業人員的職業轉型號角。從 Stitch 的 usability 革命到整個 AI 生態系的重構,這次大會為我們的專業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。
對 UX 設計師的深遠影響
Stitch 的出現標誌著設計工具從「學習複雜介面」轉向「自然語言表達」的範式轉移。這對 UX 設計師意味著:
技能重心轉移:從工具熟練度轉向概念表達能力和用戶洞察深度
創作門檻降低:非技術背景的設計師能更快速地將想法具象化
迭代速度革命:從小時級的原型製作縮短到分鐘級的概念驗證
J akob Nielsen 式的深度思考 正如 Nielsen 強調的,真正的 usability 是「無形指導」和「認知負荷的最小化」。Stitch 讓設計師能專注於最核心的 UX 思考:用戶旅程、情感設計、交互邏輯,而非技術實現的細節。這是對設計師專業價值的重新定義和提升。
對 AI 從業人員的策略啟示
從模型競賽到應用整合 Google 的成功證明了單純的模型性能競爭已不足夠。AI 從業人員需要重新思考:
分發管道的重要性:技術再先進,沒有用戶觸達就無法產生價值
垂直整合的威力:從模型到應用到生態系的全鏈條掌控
用戶體驗的核心地位:AI 技術必須服務於真實的用戶需求和工作流程
個人化數據的競爭優勢 Google 的三大策略中,「Personalize」最難被複製。這提醒 AI 從業人員:
情境理解比模型大小更重要:深度理解用戶情境比追求更大參數量更有價值
數據護城河的建立:如何在尊重隱私的前提下建立數據優勢
跨產品整合的思維:單一 AI 功能的時代已經結束
專業發展的新方向
1. 成為 AI-Native UX 設計師需要:
學習與 AI 工具協作的新工作流程
理解 AI 能力的邊界和最佳使用情境
培養「prompt engineering」的設計思維
掌握人機協作的設計原則
2. 發展跨界整合能力
深度理解 UX 設計原則和用戶心理
學習產品思維和商業邏輯
培養跨團隊溝通和協作能力
建立對真實用戶場景的敏感度
3. 關注倫理和責任設計
AI 生成內容的品質把關:確保輸出符合設計標準和用戶期待
偏見和公平性的考慮:AI 工具可能放大既有的設計偏見
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:個人化 AI 帶來的隱私挑戰
Google I/O 2025 告訴我們,未來不屬於純粹的技術專家或傳統的設計師,而屬於能夠融合 AI 技術和 UX 思維、創造真正有價值用戶體驗的新時代專業人士。更是為整個 AI/UX 行業指明了融合發展的新方向。對於我們這些從業人員而言,機遇與挑戰並存,關鍵在於如何主動擁抱變化,在新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專業定位。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
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