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工作] Vibe coding interview 什麼鬼?社群對「AI 產品經理面試」的終極提問
Google's Gatekeeper: When AI PMs Must Code to Qualify
幾天前,一篇 Reddit 貼文在產品經理社群投下震撼彈:「我搞砸了我的 Google PM Vibe Coding 面試」。
這個陌生的詞彙——Vibe Coding interview
,指的是利用 AI 工具,在極短時間內快速建構產品原型的技術。而 Google,在一場面試中,要求應聘者在 45 分鐘內做到。
社群的反應瞬間引爆,分裂成兩派:一邊是資深 PM 的恐慌(「我是 PM,不是開發者!」);另一邊則是趨勢觀察者的冷靜(「這一天遲早會來。」)。
我的第一個念頭是:這徹底改變了 AI 時代對「產品規格 (PRD)」的定義。
過去,PM 的價值在於提出「好的想法」。但現在,當一個 PM 能在面試中被要求即時做出原型時,這意味著我們對「想法合理性」的判斷標準,已經從紙上談兵,升級到了「原型驗證」。而這種判斷力,幾乎完全來自於親手實踐的經驗。
這也正是此趨勢最令人不安的地方:它對剛踏入行業的初級 PM 極其不公平。 它創造了一個悖論:你需要實踐經驗來證明你的想法合理,但你又需要一份工作來積累這些實踐經驗。
Hacker News 的理性之聲:這是一場「專業回歸」
當我把目光轉向以技術深度著稱的 Hacker News 時,發現了更為理性和平衡的觀點。
首先,一個關鍵的澄清:這並不是針對所有 PM,而是一個專門的 AI PM 職位。這意味著 Google 在為特定高技術門檻的崗位,尋找具備新能力的人。
接著,有人從歷史視角提出,這其實是一種「回歸」:
「PM 角色正在回到早期的技術導向模式。在 2012 年前,多數 PM 都是領域專家。後來,大量 MBA 湧入,才讓這個角色變得更偏向流程管理。」
換句話說,不是 PM 要去學工程師,而是「領域專業」再次成為 PM 的核心競爭力。如果你負責的是 AI 產品,那你理應了解如何使用 AI 工具。
一個反向思考:這真的是好事嗎?
在一片擁抱趨勢的聲音中,我們必須踩下剎車,直面那些刺耳但重要的質疑。
PM 是否會過度干預工程? 一個懂點 Vibe Coding 的 PM,是否會開始低估工程的複雜性?一位開發者在 Hacker News 上尖銳地指出,這可能會導致 PM「像對待 LLM 一樣對待工程師」,推動不切實際的技術方案,最終造成團隊內耗。
這是不是變相裁員? 也有人懷疑,這是科技巨頭想省錢的手段。「與其僱用一個 PM 和一個開發,不如僱用一個懂 Vibe 的 PM」,這種觀點認為,這不是技能的演進,而是角色的惡性合併,最終會侵蝕專業價值。
這是否築起了新的高牆? 這或許是最致命的批評。它無情地提高了行業的准入門檻,可能會將大量來自非技術背景、但具備頂尖商業洞察力或使用者同理心的優秀人才,拒之門外。產品管理,是否會因此變成一個更排外、更缺乏多元性的小圈子?
招聘方的算盤:我們到底在找什麼樣的 AI PM?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Subscribe to AI 素養與隱私體驗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