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 Google 的產品展示,為我們描繪了 AI 代理人 (Agent) 的完美未來:它善解人意,能預測你的需求,甚至主動為你爭取折扣,完美體現了「放心交辦」的理想。這就是「代理人式使用者體驗 (Agentic UX)」承諾的光明前景。
但在這片光明之下,卻有著現實的陰影。就在 Google 展示 AI 如何贏得使用者信任的同時,另一個打造「無螢幕 AI 硬體」的新創公司 iyo,卻可能正經歷著信任被商業巨頭無情踐踏的殘酷課題。
一個是完美的人機信任劇本,另一個是殘酷的商戰警世預言。
這兩則故事,迫使我們提出一個比「我們能否信任 AI」更根本的問題:
當我們將大小事都放心委任給 AI 代理人時,我們信任的對象,究竟是那個程式,還是它背後看不見的巨大意志?
這篇文章將同時探討這個代理人時代的美好承諾與殘酷現實。
觀點一:AI 的進化——從「助理」到「代理人」
過去,我們設計的 AI 是「助理 (Assistant)」。你下達明確指令,它被動執行。但在 Google 的 Demo 中,AI 的角色顯然不同。
當 Patrick 說「我不確定我買的東西對不對」時,AI 沒有等待指令。它理解 Patrick 的終極**「待辦任務 (Job-to-be-Done)」**並非「買到土」,而是「讓這些矮牽牛花健康地綻放」。
Patrick: 「我剛買了些植物,正在挑盆栽土和肥料,但不確定這樣搭不搭,可以幫我看看嗎?」
AI: 「當然可以幫您,Patrick。為了給您最好的建議,可以讓我看看您買的植物嗎?」
於是,它主動要求觀看植物、分析現有購物車的商品,並推薦了「更好」的選擇。它解決的是終極目標,而不只是表面問題。
這就是「代理人 (Agent)」的核心特質:
代理人不只執行指令,它理解你的目標,並主動規劃、執行,甚至談判,以求達成最佳結果。
這讓我們長久以來信奉的 JTBD 理論,從一個用來 理解 使用者的分析工具,進化成了一個可以被 AI 直接執行 的行動框架。正因為 AI 被賦予了如此巨大的自主權,「信任」才從一個設計選項,變成了必要前提。
觀點二:從「親力親為」到「放心交辦」
「別讓我思考 (Don't Make Me Think)」曾是 UX 設計的黃金準則。而 Agentic UX 將其推向了下一個境界:讓使用者從「親力親為」的操作者,轉變為「放心交辦」的授權者。
它甚至能從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中,主動發掘潛在需求:
Patrick: 「嗯……除非你能過來幫我種這些花吧。」
AI: 「您說到這個正好。我們其實有提供專業的園藝服務,您會有興趣索取報價嗎?」
在整個互動中,Patrick 幾乎沒有碰任何圖形介面 (GUI)。他透過對話完成了商品諮詢、更換、追加服務、甚至價格談判。
介面消失了嗎?沒有。它們只是被代理人「接管」了。
前台介面:Patrick 不用親手去購物車頁面刪除商品、新增商品、點擊結帳。代理人代勞了所有 GUI 操作。
後台介面:當需要人類主管介入批准折扣時,主管面對的是複雜的 Salesforce 管理介面。但這個介面的存在,對終端使用者 Patrick 來說是完全無感的。
代理人就像一個超級中介,將複雜的系統操作,轉化為與使用者之間最自然的對話。這正是「零介面 (Zero UI)」得以在複雜任務中實現的關鍵。使用者從一個介面「操作者」,徹底解放為一個基於信任的「授權者」。
觀點三:信任的設計——「剛剛好的摩擦力」
一個看似無所不能、完全沒有摩擦力的黑盒子,反而最令人不安。這場 Demo 最精彩、也最發人深省的一幕,恰恰是 AI 主動製造的「摩擦力」——一個看似在「拒絕」你,實則在贏得你信任的瞬間。
當 Patrick 要求一個它權限之外的五折優惠時,AI 沒有虛張聲勢或回報錯誤。它選擇了最誠實、也最聰明的一條路:
Patrick: 「這比我預期的多了一點,有可能算 100 美元嗎?」 (原價 $200)
AI: 「我明白您希望價格能更優惠。可惜的是,我沒有權限自行提供折扣。但我可以向我的主管確認,看是否能為您破例。您需要我這麼做嗎?」
它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:
管理期望:它誠實地告知使用者系統的邊界在哪,避免了過度承諾。
建立信任:它沒有直接拒絕,而是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(向上呈報),讓使用者感覺自己的需求被重視。這種透明且負責的行為,是建立長期信任的基石。
這種刻意設計的、透明的權限邊界,是使用者願意將更多任務「授權」給代理人的基石。
觀點四:信任的黑暗面——當「代理」成為巨頭的競技場
「我認為接下來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電腦。一種能夠與我們交流的電腦,而不是強迫我們用滑動和點擊來與它交流的電腦。一種我們可以對話的電腦。」
— Jason Rugolo, iyo 創辦人, TED 演講 [1]
Google 的 Demo 展示了代理人光明的未來,但一個名為 iyo 的新創公司,用自身的經歷揭示了這條路上潛藏的陰影。Iyo 花了十年時間,祕密打造他們稱之為「語音電腦」的設備——一個沒有螢幕、完全透過自然對話互動的 AI 硬體。他們的目標,正是文章所探討的終極理想:將人們從螢幕的奴役中解放出來。
然而,當他們帶著這個革命性的產品尋求合作時,故事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。
根據披露的資訊,iyo 團隊在與 OpenAI 進行融資談判時,鉅細靡遺地展示了他們的技術方案與原型機。OpenAI 表現出高度興趣,甚至要求檢視其知識產權。
但接下來,OpenAI 卻宣布與蘋果前設計長 Jony Ive 的新公司 IO 合作,開發一款理念幾乎完全相同的「無螢幕 AI 硬體」[2]。這起事件為 Agentic UX 的討論,蒙上了一層複雜的陰影。
它提出的比「人機信任」更殘酷的問題:當代理人背後的公司互不信任時,我們該如何信任代理人本身?
這就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:我們在介面上所信任的代理人(如觀點三所述),其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,究竟是使用者的終極利益,還是其製造商的商業利益?Google Demo 中的 AI 推薦了園藝服務,這究竟是最佳建議,還是最高利潤的選項?
Iyo 的故事是一個警鐘。它提醒我們,在迎接代理人帶來的便利之前,我們必須先正視其背後的權力結構。每個代理人,都是其創造者意志的延伸。
結論:代理人時代的雙面刃
從 Google 的完美展示到 iyo 的殘酷現實,我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路徑:未來的 UX 設計重心,將從「設計易用的介面」轉向「設計值得信賴的代理人」。而這場變革的主戰場,無疑是語音使用者介面 (VUI)。
未來的互動,不在螢幕上,而在空氣中。我們將不再只是「使用」軟體,而是「委任」一個代理人去替我們與複雜的數位世界打交道。
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,但也讓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更尖銳的問題。Google Demo 中,AI 彬彬有禮地詢問是否可以為主管破例;而在現實世界中,一個新創的夢想可能就成為了巨頭談判桌上的籌碼。
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那個終極問題:
當你將信任與控制權交給 AI 代理人時,你真正信任的,是這個基於算法或現有偏見用於服務用戶的數據,還是它背後那個看不見的、最後走向盈利的巨大意志?
這個問題的答案,將定義下一代人機互動的邊界,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參考資料
Jason Rugolo: A new kind of computer is coming (and it's not what you think) | TED Talk
Elon Musk's tweet regarding OpenAI and IYO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
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