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佛商學院近期訪談了經濟學家 Anton Korinek,他對即將到來的 AGI(通用人工智慧)提出了嚴峻預警。Korinek 認為 AGI 已不再是遙遠的科幻,而是「僅僅幾年之遙」的現實,其發展速度之快,已讓傳統的「五年計畫」徹底失效。
他最核心的擔憂是:當 AGI 能以極低成本替代絕大多數人類勞動時,當前以「工作換取收入」的社會契約將會崩潰,導致大規模失業與社會動盪。為此,他指出社會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收入分配,而「全民基本收入」(UBI)這個一度被視為激進科幻的想法,正迅速成為商界與政界領袖不得不嚴肅對待的現實選項。
然而,這幅景象或許過於簡化。Anthropic 的最新研究指出,AI 目前的角色更多是「增強」而非「取代」。研究顯示,AI 在工作中主要扮演輔助角色,強化人類的能力,而非全面自動化。這意味著短期內的挑戰,重點並非大規模失業,而是人類如何學習與 AI 高效協作。但這也只是暫時的喘息,隨著 Meta 這類科技巨頭目標在 2025 年推出能執行中階工程師任務的 AI,Korinek 所預警的勞動力替代壓力,依然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挑戰。
一個「飼料」或「回報」的未來?
場景: 2035 年,一個混亂但溫暖的頂樓工作室。空氣中混雜著松香焊料和現煮咖啡的味道。牆上掛著被拆解的機械零件,與閃爍著數據流的全息螢幕並存。
人物:
艾拉(Elara):一位年輕的「數據雕塑家」,她用 AI 作為畫筆,但堅持人類情感才是顏料。
班(Ben):艾拉的叔叔,一位剛被「效率最適化演算法」裁員的資深工廠經理。
班啜飲著咖啡,眼神茫然地望著窗外穿梭的全自動貨運飛船。「他們說會有 UBI,」他喃喃自語,聲音裡透著一絲苦澀。「每月一筆錢,直接打到帳戶上。聽起來像什麼?像我們這些被淘汰的人的飼料。」
艾拉停下手中的活,轉過身來。她的面前懸浮著一團不斷變換形態的光影,那是一個由心率、腦波和城市噪音構成的數據雕塑。「叔叔,我們看錯問題了。」
「看錯了?」班苦笑一聲。「我工作了三十年,懂得每條生產線的脾氣。現在,一個看不見的『大腦』說我多餘了。我只看到一個問題:我不再有用了。」
「不,」艾拉走近他,輕輕點了一下全息螢幕。光影雕塑開始脈動,並吐出一行行詩句,風格笨拙卻充滿真誠的情感。「你看,這是我最新的作品。我把媽媽講給我聽的童年故事、你的工廠日誌,還有街角那對老夫妻的爭吵聲,全部『餵』給了它。AI 負責把它們編織起來,但那些讓它『活』起來的東西——那些矛盾、溫暖、不完美的人性細節——是 AI 永遠創造不出來的。」
她看著班,眼神清澈。「它需要你的記憶,班叔叔。這個世界需要。我們爭論的焦點不該是『失業了怎麼辦』,而是『當工作不再定義我們,什麼才能定義我們?』」
班沉默了,他看著那團光影,那首由他的生活碎片構成的詩。
「所以,你說的不是基本『收入』,」他緩緩地說,像是在咀嚼一個全新的概念。「而是基本『回報』?因為我們還活著,還在感受,還在犯錯?」
「沒錯,」艾拉微笑著說。「這不是施捨,是報酬。因為在這個越來越聰明的世界裡,我們獨一無二的『人性』,才是最稀缺、最不能被複製的資源。」
失敗的框架:用舊世界的錢,解新世界的問題
艾拉叔姪的對話,點出了當前辯論的核心困境。當經濟學家們為 AI 引發的失業潮而憂心忡忡,並將「全民基本收入」(UBI)視為唯一的救命稻草時,他們其實問錯了問題。整個辯論的核心,被困在一個缺乏想像力的框架裡:如何用舊世界的錢,去解決新世界的問題?
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。我們不該只討論如何「分配」AI 創造的財富,而應該藉此機會,從根本上重新定義「價值」本身。加密貨幣在這場革命中扮演的角色,絕不該只是個更有效率的支付工具;它應該是打造下一代經濟引擎的藍圖——一個以獎勵「人性」為核心的經濟體。
加密 UBI 的幻想:用最高級的引擎,驅動一輛破馬車
將 UBI 直接用 USDT 或其他穩定幣發放到每個人的錢包,聽起來很美好:無國界、高效率、可追溯。但這個想法就像試圖用最高級的引擎,去驅動一輛輪子都快掉光的馬車。
問題顯而易見:加密貨幣的劇烈波動性會讓窮人的救命錢變成一場賭博;而看似穩定的穩定幣,其中心化的發行商本身就是個巨大的信任黑洞,隨時可能被監管或自身崩潰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模式只是將傳統的「福利救濟」數位化了而已,它依然假設人們是被動的接受者,而不是價值的創造者。我們用高科技的繃帶,去貼一個系統性的巨大傷口,卻沒有去治療它。
真正的革命:從「工作量證明」到「人性證明」
當 AI 接管了所有重複性、可計算的「工作」(Work),人類的價值便從「勞動產出」轉移到了那些 AI 無法複製的特質上。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經濟模型來捕捉並獎勵這些價值,我稱之為**「人性證明」(Proof-of-Humanity)**。
這呼應了控制論之父諾伯特·維納的觀點:生命的本質是訊息與選擇。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,人類真正的價值在於進行創造性選擇、處理模糊狀況,以及展現 AI 所缺乏的韌性。
在這個模型中,你不再是為了薪水而「工作」,而是透過證明你的人性來「賺取」價值。你可以貢獻什麼?
獨特的生活經驗與價值判斷:你的情感、你的記憶、你對世界的獨特觀察,都是訓練更富同理心 AI 的稀缺數據。在 AI 無法解決的模糊地帶,你的價值判斷與倫理直覺至關重要。
深刻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:在 AI 能回答所有問題後,提出一個「好問題」的能力,將比答案本身更有價值。藝術與哲學素養,將是 AI 無法取代的創造力源泉。
領導力與真實的情感連結:駕馭 AI 的同時,領導並說服人類共同邁向目標,以及關懷鄰居、組織社群活動,這些真實的互動構成了社會的根基。
在「人性證明」的經濟體中,UBI 不再是政府的施捨,而是你作為一個積極、完整的人類,為這個數位與物理交融的世界做出貢獻後,所獲得的內在獎勵。這不是福利,這是你應得的報酬。
前方的岔路:數位農奴,還是去中心化的文藝復興?
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岔路口。如果我們繼續沿著當前的路徑,最終的 UBI 很可能會透過各國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(CBDC)來實現。這條路看似高效、穩定,實則通往一個被完美監控的未來。有觀點指出,CBDC 將導致前所未有的金融數據中心化,賦予政府對公民進行政治監控的強大能力,特別是在威權體制中。中國的數位人民幣(e-CNY)便被視為一個潛在的社會控制工具,能與社會信用體系無縫接軌。
這場全球性的數位貨幣競賽,並非只有中國一種模式。各國正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。。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南韓,它在 2020 年通過了全球首部綜合性數位貨幣法案,並由像 Kakao 這樣的科技巨頭推動其公共數位貨幣計畫,展現了更多由市場驅動的色彩。與此同時,印度正謹慎地試點其數位盧比(e-rupee),而非洲國家如奈及利亞則已推出 e-Naira,更著眼於透過 CBDC 提升金融包容性。
更深層的風險在於,CBDC 可能模糊市場與公共領域的邊界,將本屬於私人領域的金融交易完全置於國家的凝視之下。這種權力的集中,甚至可能引發一場「CBDC 軍備競賽」,迫使開放社會為了應對威權國家的挑戰,而採取同樣的監控手段,最終讓全球一同滑向一個更專制的金融秩序。在這套系統裡,你的每一筆收入、每一筆支出,都將被記錄在案,你的「基本收入」可能隨時因你的「不當行為」而被限制甚至剝奪。這是一條通往「數位農奴」的康莊大道。
另一條路,則是由「人性證明」驅動的去中心化經濟。它或許更混亂、充滿不確定性,但它將權力歸還給了個人。它承認,在一個由演算法構成的世界裡,「人性」本身就是最稀缺、最寶貴的資產。這是一場挑戰重重,但潛力無限的「去中心化文藝復興」。
結語:提出一個真正重要的問題
所以,當下一次我們討論 AI 和 UBI 時,請不要再問「錢從哪裡來?」。我們應該問一個更深刻的問題:
在一個不再需要我們勞動的世界裡,我們究竟珍視什麼?我們又該如何設計一個經濟體系,去真正獎勵那些讓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事物?
未來經濟的樣貌,不會寫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,而是寫在定義我們社會新契約的程式碼裡。而現在,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拿起那支筆。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
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