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素養與隱私體驗

AI 素養與隱私體驗

好書陪讀

[AI 創業好書] OpenAI 中的夢想與噩夢第 3 章:神經中樞

Chapter3: Nerve Center

GAINSHIN's avatar
GAINSHIN
Sep 26, 2025
∙ Paid
Share
Upgrade to paid to play voiceover

我們將繼續探討凱倫·郝(Karen Hao)的重磅調查報導——《Empire of AI: Dreams and Nightmares in Sam Altman's OpenAI》。

人物

在我們開始深入章節之前,有必要先了解這本書的份量與其作者的背景。凱倫·郝並非等閒之輩,她曾是《華爾街日報》的記者,後來擔任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》的 AI 高級編輯。

為了撰寫本書,她投入了近七年的時間,進行了超過 300 次的訪談,其中光是 OpenAI 的現任與前任員工就佔了 90 多位。這種驚人的投入,讓本書成為迄今為止對 OpenAI 這家全世界最受矚目的 AI 公司最全面、最深入的調查之一。


本章引言

上一章,我們看到了 OpenAI 如何在精英主義的氛圍中組建了初創團隊,同時也浮現了關於 AI 安全的不同聲音。現在,時間快轉到 2019 年,作者凱倫·郝親身走進了 OpenAI 的辦公室。此時的公司已經經歷了劇變:馬斯克出走,公司從非營利轉向「有限利潤」,並拿下了微軟 10 億美元的關鍵投資。

本章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快照,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轉型期中的 OpenAI 內部。在與核心領導層的對話中,我們將親身感受到他們對 AGI(通用人工智能)近乎宗教般的狂熱信念。然而,在宏大的敘事之下,作者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面:高度的保密文化和對外界的防備。這種緊張感與其「開放」的初衷形成了強烈的諷刺。一個宣稱要拯救世界的組織,為何如此戒備森嚴?


章節概要 (Chapter Summary)

本章描述了作者在 2019 年 8 月首次深入 OpenAI 辦公室進行採訪的經歷。此時的 OpenAI 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:創始人之一的馬斯克已經離開,公司剛剛從非營利組織轉變為「利潤上限 (capped-profit)」的混合結構,並獲得了微軟 10 億美元的投資。作者通過與布羅克曼和蘇茨克維的對話,揭示了公司內部對 AGI 的狂熱信念,以及他們如何用宏大敘事(如解決氣候變化和醫療問題)來為其高昂的資源消耗和模糊的目標辯護。然而,作者也敏銳地察覺到公司內部的高度保密文化和對外界的防備心態,這與其「開放」的初衷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

精彩觀點 (Key Insights)
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
Subscribe to AI 素養與隱私體驗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

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? Sign in
© 2025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
Privacy ∙ Terms ∙ Collection notice
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
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