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,未來的工作或許會顯得越來越傻。」
在最近一次難得的對談中,OpenAI 的執行長 Sam Altman 和他的兄弟 Jack(一位成功的創投家)聊到了 AI 將如何改變世界。Jack 開玩笑說自己成了「Podcast 哥們」(podcast bro),Sam 回應道,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角度看,這份工作可能顯得有些荒謬。
這段對話精準地捕捉了我們當前的矛盾:我們一邊對 AI 的宏大前景感到興奮——它將發現新科學、治癒疾病、帶我們飛向太空;另一邊,我們又對自身的未來感到深切焦慮——當 AI 能做所有「正經」工作時,我們還剩下什麼?
Sam 的答案是,人類總能找到新的事情做,新的「地位遊戲」可以玩。但當我們將視線從十年後的超級智慧拉回到眼前的就業市場時,一個殘酷的現實浮現了。
鐘擺效應:當「未來職業」成為第一個祭品
諷刺的是,AI 革命的第一個受害者,恰恰是過去十年被譽為「通往未來入場券」的電腦科學(CS)專業。
《The Atlantic》的報導揭示,史丹佛、普林斯頓等頂尖大學的 CS 主修入學率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瘋狂增長後,首次陷入停滯甚至下滑。原因很簡單:初級程式設計師的就業市場正在被 AI 吞噬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數據顯示,CS 已成為全美失業率第七高的專業。一名擁有三個學位的博士生,在狂投 600 份履歷後才勉強上岸,而他的同儕甚至考慮轉行去當電工學徒。
在多倫多,剛從滑鐵盧大學電腦科學系畢業的莉莉(Lily)對此有切身體會。她曾是父母的驕傲,手握頂尖學府的文憑,實習經歷光鮮亮麗。她滿懷信心地認為,一份六位數年薪的工作是囊中之物。然而,現實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。數百封履歷石沉大海,少數幾次面試,面試官的問題也變了:「妳如何利用 AI 工具來提高十倍的開發效率?」她發現,過去那些為初階工程師準備的崗位,如今的職位描述上寫著「需要具備管理和調度 AI 開發集群的能力」。那些她以為是學習起點的工作,一夜之間變成了需要資深經驗才能駕馭的終點。
科技巨頭們毫不諱言。微軟承認,AI 已參與編寫超過 25% 的程式碼。Anthropic 的高層更直言,資深工程師傾向於將重複性工作交給聊天機器人,而非人類的初階員工。
這股浪潮不僅衝擊著畢業生。在矽谷,42 歲的專案經理大衛(David)剛花費兩年時間,投入大量積蓄和家庭時間,從線上課程學會了 Python 和 React,希望能在中年抓住科技業的尾巴。他拿著結業證書,準備在科技業開啟第二春時,卻發現遊戲規則全變了。他學會的技能,正是 AI Copilot 能在幾秒鐘內生成的東西。「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在數位時代苦練算盤的人,」他苦笑著說,「我學會了一門正在被淘汰的『手藝』,而不是一種面向未來的『思維』。」
大衛和莉莉的困境,揭示了一個深刻的轉變:AI 淘汰的不是程式設計師,而是只會聽指令辦事的「程式碼工人」。這場淘汰賽,恰好為懂得如何思考的年輕人,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切入點。
人的最後堡壘:從邏輯到創造力與批判思維
為什麼 AI 能輕易取代初級程式設計師?
答案藏在認知科學裡。程式設計的本質,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 if-then 規則的邏輯思維。這類有明確輸入和預期輸出的結構化任務,正是 AI 最擅長的。然而,AI 在開放性的創造任務和需要深刻理解社會脈絡的批判性思維上,依然步履蹣跚。
正如在華盛頓州大型科技公司擔任應用 AI 主管的 Jeannie Chung 所觀察的:「坦白說,那些只需要邏輯思維的工作都快被淘汰光了。我認為鐘擺正在擺回『創造性』領域。」
這意味著,未來職業的核心競爭力,不再是你會哪一種程式語言,而是你是否具備三種 AI 難以複製的能力:跨域整合的創造力、質疑框架的批判性思維,以及深刻的價值判斷。
AI 時代的就業指南:成為機器的管理者與創意夥伴
面對這場強迫升級,所有準畢業生都需要重新定位自己。你的第一份工作,不再是等待資深工程師分派任務,而是直接成為 AI 的「主管」與「創意夥伴」。
以下是四個具體的戰略切入點:
1. 從「學習寫 Code」到「學習管理 Code」
將 AI 視為你手下那個無限精力、但缺乏常識的初級工程師。你的價值不在於寫出 for 迴圈,而在於:
定義與拆解問題:將模糊的商業需求,轉化為 AI 能理解的、清晰的子任務。
高層次架構設計:設計整個系統的互動模式、資料流與 API 介面。
程式碼審查與價值判斷:判斷 AI 產出的程式碼是否安全、高效、可維護,以及是否符合產品的長期價值觀。
2. 成為「人機介面」的翻譯官
在 AI 時代,最有價值的技能是提問的能力。這不只是打幾個字,而是:
注入領域知識:將特定行業(如醫療、金融)的隱性知識、法規限制、倫理邊界「翻譯」成 AI 能懂的指令。
偵錯模糊性:當 AI 給出看似完美的答案時,憑藉批判性思維,找出其中隱藏的邏輯謬誤、偏見或事實錯誤。
3. 擁抱「混亂」: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界處淘金
AI 擅長處理「乾淨」問題,卻在處理充滿人性、文化因素的「混亂」問題時一籌莫展。這就是你的機會。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(SUTD)以其無學院的跨領域整合教育,為我們指明了方向。你的價值在於:
成為跨域整合者:你能否為一個專案,同時調用工程、設計、社會科學與數據建模的知識?
成為產品的靈魂注入者:AI 可以生成 UI,但你能為產品注入情感、故事與文化關懷嗎?
4. 創造你的工作,而不是尋找一份工作
Sam Altman 預言未來會出現更多樣的工作。當生產工具(AI)的成本趨近於零時,最大的機會在於創造新的應用場景。與其和成千上萬的畢業生去搶奪正在消失的初階職位,不如思考:你能用 AI 為某個小眾市場提供什麼獨特服務?你能否打造一個「AI 應用」來解決你身邊的一個具體痛點?你的第一份工作,可能不是來自一家公司,而是來自你自己發起的一個專案。
5. 新的黃金賽道:成為 AI 社會的「規則制定者」
就在 CS 畢業生為工作發愁的同時,一個全新的高薪領域正在爆炸式增長:AI 政策與治理 (AI Policy and Governance)。
市場上的機會:從華盛頓特區的 Vista Institute、英國的 GovAI,到加拿大的 Mila 研究院,大量智庫、非營利組織和學術機構,正在提供從數萬美元的短期研究員計畫,到超過 20 萬美元年薪的高階主管職位。他們招聘的不是工程師,而是 AI 政策經理、溝通專家、戰略合作夥伴和倫理研究員。
這些工作的核心,不是問「如何寫出 AI」,而是問「AI 該如何被使用」。他們需要處理的,正是 AI 無法解決的終極「混亂」問題:
AI 倫理與法律:當 AI 犯錯時,責任誰屬?如何制定法律來規範 AI 的偏見?
國家安全:如何防止敵對勢力將 AI 用於武器或虛假訊息戰?
社會影響:如何應對 AI 造成的失業問題?如何確保 AI 的發展是包容、公平的?
這個領域完美體現了本文倡導的「跨域整合」價值。它需要你既懂技術的基本原理,又能嫻熟地運用法律、倫理、公共政策和國際關係的知識。這正是為那些具備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的人,所準備的黃金賽道。
結論:在 AI 浪潮中重新定義人的價值
AI 不是你的競爭者,而是你進入職場的槓桿。它為你剷平了繁瑣的底層執行工作,讓你一畢業就有機會直接挑戰那些過去需要十年經驗才能觸及的、更具創造性與策略性的任務。
正如 GSV 創始合夥人 Michael Moe 所言:「AI 之於大腦,正如核融合之於能源。」這場智能爆發的目標,不該是讓我們變得更像機器,而是讓我們更加人性。
在 AI 可以寫程式的時代,最有價值的技能,是學會提出正確的問題,並為技術注入靈魂。這正是人類智慧的核心所在。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
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