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I 創業] 三重「Aha Moment」:引爆 Base44 與 Lovable 超線性成長的秘密
Triple "Aha Moment": The Source of Growth's Potent Force
當我看到 Base44 和 Lovable 的成長數據時,我感到的不是興奮,而是一種恐懼。
Base44:Maor Shlomo,一個 solo founder,6 個月內從零到被 Wix 以 8000 萬美元收購。
Lovable:一個 35 人的團隊,7 個月內將年化收入(ARR)從零做到 8000 萬美元。
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。這更像是一種物種入侵。傳統的創業劇本——融資、擴張團隊、建立流程——在這兩個案例面前,顯得笨拙而過時。
問題在哪?我們總在討論 AI「工具」,但這完全搞錯了重點。這不是工具的勝利,而是一個新物種的誕生:AI-Native 原生組織。
但且慢。
在為這種「無流程、高信任、極速迭代」的新典範高唱讚歌之前,我腦裡的其它聲音卻在大聲抗議。這一切,是否美好得不像真的?
一面是效率的狂歡 vs. 數位剝削的隱憂:我們看到
Lovable
和Base44
如何用極少的人力創造驚人的產值。但與此同時,我對「數位剝削」的擔憂也從未停止——這種效率是否建立在對無形勞動的壓榨之上?在追求「平庸的效率」時,我們是否犧牲了「有靈魂的品質」、原創性和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價值?一面是信任的烏托邦 vs. 無監督的風險:
Lovable
的「零審批」文化聽起來很美。但我深知「我們需要第三方監督」,因為不受約束的權力往往會付出「信任的代價」。當Code is Law
成為現實,法律與框架的缺席,會不會讓這種烏托邦只是通往新型態壟斷或混亂的捷徑?一面是個人的解放 vs. 系統的脆弱:AI-Native 員工被描繪成解放了的、十倍效率的創造者。但我也看到了普遍存在的「AI 素養鴻溝」,以及我們身處「風險社會」中對技術的盲點,更反思過科技那種「冰冷的非人性化」傾向。這到底是個體的賦能,還是另一種形式的系統性脆弱?
這三個尖銳的矛盾,像三根釘子,釘在了 AI-Native 的美好敘事上。
但這並非選擇題,而是同一個現實的光與影。
要駕馭這頭名為 AI-Native 的新物種,而不是被它吞噬,唯一的路徑,就是破解引爆這場革命的三重「Aha Moment」。
Keep reading with a 7-day free trial
Subscribe to AI 素養與隱私體驗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