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Figma AI 報告見趨勢,Plugin 新亮點,效率品質齊展現?
Figma's AI Insights Gleam, Design & Dev Join the Stream, Efficiency & Quality Supreme?
洞悉 AI 參與在設計工作中的影響力
Figma 發布的 2025 年 AI 報告,旨在深入探討人工智慧 (AI) 在現代工作場景中的應用現狀與未來趨勢,尤其聚焦於設計師和開發者這兩個核心群體。這份報告的數據基礎源自對全球超過 2,500 名 Figma 使用者的廣泛調查,從 AI 產品的「建構者」(開發和推出 AI 功能的團隊)和「使用者」(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工具的個人)兩個關鍵視角,全面剖析 AI 技術的整合與影響。
報告原文:https://www.figma.com/blog/figma-2025-ai-report-perspectives/
建構者視角:打造 AI 驅動的產品與體驗
AI 產品發布趨勢顯著增長
報告明確指出,越來越多的 Figma 使用者——涵蓋設計師、開發者及產品團隊——正積極投入開發並成功發布整合了生成式 AI 功能的應用程式和軟體。相較於去年,投身 AI 產品開發的團隊比例呈現顯著的增長趨勢,反映出業界對 AI 技術商業潛力的普遍認可。
企業投資 AI 的動機與目標
企業普遍將 AI 視為驅動營收增長、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。有趣的是,報告發現小型企業在 AI 投資方面展現出比大型企業更為積極的態度,可能源於其更靈活的決策機制和對新興技術的快速反應能力。儘管企業對 AI 充滿期待,但許多 AI 專案的具體目標設定仍顯得相對模糊。「提升客戶體驗」和進行「實驗性探索 AI」是最常被提及的兩大目標,顯示企業一方面希望利用 AI 優化現有服務,另一方面也渴望探索 AI 的未知潛力。
設計在 AI 產品成功中的核心作用
報告特別強調,設計在 AI 驅動產品的成功過程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。那些遵循設計最佳實踐的團隊,例如採用快速迭代、重視使用者研究、並促進設計與開發團隊之間緊密無縫協作的團隊,更有可能打造出成功的 AI 產品。然而,AI 底層技術的快速演進也為團隊帶來挑戰,要求他們必須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,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技術格局。
AI 產品類別:文字生成與代理式 AI 的崛起
在報告調查的 AI 產品類型中,文字生成(例如自動撰寫文案、生成程式碼註解)依然是目前最普遍的應用。然而,報告特別指出,能夠理解高層次目標並自主執行多步驟複雜任務的「代理式 AI」(Agentic AI)系統,正迅速成為增長最快的類別。這類 AI 展現出巨大潛力,有望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與智慧化,例如在設計工具中自動完成從草圖到互動原型的轉換,或自動整理、歸納使用者回饋 。儘管這對使用者和企業極具吸引力,但也顯著提高了產品開發的技術門檻與複雜度。
10 款 Figma AI 插件(列舉)
旨在提升設計效率和創新能力。文章強調,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,設計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加速工作流程、自動化繁瑣任務、激發創意,並確保設計的精確性。
Builder.io: 將 Figma 設計稿無縫轉換為高質量的響應式 HTML、CSS 和 JavaScript 代碼。 Figma Autoname: 根據圖層屬性自動命名圖層,保持文件整潔有序。
Magician: 生成佔位內容、圖標、插畫以及設計概念、圖案和配色方案,激發創意。 Clueify: 評估設計的可訪問性(如對比度、字體大小),預測用戶參與度,提出改進建議。 Dora AI: 將線框圖快速轉換為高保真設計,並能自動建議和添加動畫效果。
FigVision: 提供預測性熱力圖和分析,顯示用戶可能的交互熱點和困惑點,優化佈局。 PicsAI: 在 Figma 內進行圖像編輯,如增強、調整大小、移除背景,並能生成自定義視覺效果。
Autoflow: 直觀地自動連接畫框,快速創建流暢的流程圖和用戶流程。 MagiCopy: 根據設計上下文生成符合品牌語氣的文案和微文案。
Automator: 自動化批量處理設計任務,如組件大小調整、樣式統一應用、資源導出等。
使用者視角:AI 工具如何轉變工作流程
AI 顯著提升工作效率
AI 技術對個人工作效率的提升作用得到了廣泛認可。高達 78% 的受訪者表示,AI 工具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工作效率,這一比例相較去年有明顯上升。AI 的積極影響不僅體現在個人任務處理上,也延伸至團隊協作以及產品功能和特性的改進等方面。設計師和開發者正普遍將 AI 工具融入日常工作流程,特別是在需要大量資訊處理的研究和數據分析環節,AI 的輔助作用尤為突出。
對 AI 提升工作品質的審慎態度
儘管 AI 在提高效率方面表現亮眼,但使用者對於 AI 是否同等程度地提升了工作「品質」則持有相對保守的看法。僅有 58% 的受訪者認為 AI 提高了他們最終產出的工作品質。這項數據揭示了一個關鍵現象:目前的 AI 工具在幫助使用者「更快」完成任務方面非常有效,但在「更好」地完成任務,即提升產出物的深度、創意或精準度方面,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。
學習 AI 技能的必要性與預期調整
儘管對品質提升的看法不一,但絕大多數(85%)的設計師和開發者堅信,學習和掌握如何有效運用 AI 工具,對於他們未來的職業成功至關重要。這反映了從業人員對 AI 長期價值的認可。同時,報告也觀察到,雖然人們對 AI 的潛力依然抱有強烈信念,但最初的過高預期正在逐漸回歸理性。早期關於 AI 將顛覆一切的宏大敘事,正被更為實際和具體的應用體驗所取代。預期影響與當前實際影響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,這可能意味著使用者對 AI 工具的實際功能和局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。
應對 AI 時代的不確定性:給建構者和使用者的建議
對於 AI 產品建構者
對於投身 AI 產品開發的團隊而言,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技術浪潮中有效前行,是一項充滿辯證思考的挑戰。一方面,深入剖析過往成功的 AI 專案,從中提煉出可複製的最佳實踐與流程,無疑是加速學習曲線、降低初期風險的明智之舉(審視成功流程)。
透過學習成功案例,團隊可以更快地掌握關鍵技術、理解市場需求、並建立起初步的開發框架。然而,AI 領域的瞬息萬變特性也帶來嚴峻的警示:過度沉迷或依賴過去的成功模式,極易陷入創新僵化的「路徑依賴」陷阱(避免路徑依賴)。昨日被驗證有效的策略或技術,可能在今日就已顯得落伍,甚至成為明日發展的絆腳石。觀察並借鑒小型企業在 AI 投資上所展現出的高度敏捷性與實驗意願,確實能為大型團隊帶來啟發(借鑒小型企業)。
在具體的開發實踐中,採用快速原型設計(重視原型設計)是驗證 AI 功能核心價值、收集早期使用者回饋、迭代設計方案並有效降低後期開發風險的重要手段。透過原型,團隊可以在投入大量資源前,快速測試概念的可行性與吸引力。
因此,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在擁抱變化、靈活應變與堅持核心戰略目標、維持長期發展定力之間,找到那個精妙的平衡點,確保每一次調整都是朝著既定願景的深思熟慮之舉,而非隨波逐流的反應。
對於 AI 工具使用者
對於 AI 工具的使用者而言,採取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探索和嘗試無疑是發掘其潛力、理解其能力邊界的首要步驟。親身實踐能夠帶來最直觀的感受,幫助使用者發現那些能夠真正融入自身工作流程、提升效率的新途徑,這是了解 AI 工具價值與局限性的最佳方式。一種更為明智且高效的策略是,在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和現有工作流程的清晰指引下,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和深入評估。這意味著需要先反思自身工作中的痛點、瓶頸或期望優化的環節,然後再尋找能夠精準解決這些問題的 AI 解決方案,而非被動地被市場上的每一個新興工具所吸引。
必須清醒地認識到,僅僅依賴理論培訓是遠遠不夠的,甚至可能存在誤導。一方面,培訓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通用性,可能難以完全貼合使用者獨特的、細化的實際工作場景需求;另一方面,AI 技術的迭代速度一日千里,工具的功能、介面乃至最佳實踐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顯著變化,導致培訓知識迅速變得陳舊或不再適用。因此,將學習與持續的實踐應用緊密結合,將理論知識應用於解決真實世界的工作問題,才是深化理解、鞏固技能、並確保學習效果能夠持久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所在。
對於 AI 工具的使用者而言,深刻理解其在效率提升方面的巨大價值是基礎,但同時也必須對其產出品質保持審慎的評估態度,這構成了一個關鍵的平衡挑戰。AI 在自動化重複性任務、加速資訊處理與分析、甚至輔助內容生成方面展現出的潛力確實是革命性的,它能夠顯著縮短專案週期,減少人力投入在低價值環節上的時間。
然而,正如 Figma 報告所揭示的數據差異——高達 78% 的使用者認可 AI 帶來的效率提升,卻僅有 58% 的人認為工作品質也獲得了同等程度的提高——這清晰地表明,效率的飛躍並不必然帶來品質的同等躍升。速度與深度、產量與精髓之間,存在著一道需要使用者主動去審視和彌合的鴻溝。在真正的理解、共情、抽象思考、創造性突破以及處理高度模糊、需要深層次領域知識或涉及複雜人際互動的任務上,仍顯現出明顯的局限性。
AI 的輸出可能流於表面化、同質化,缺乏真正新穎的洞見或個性化的表達;它可能難以捕捉微妙的情感需求或文化背景;在需要權衡多重矛盾目標或進行倫理判斷時,其決策過程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可靠性。因此,使用者絕不能將 AI 的輸出奉為最終答案或完美成果,僅僅因為其生成速度快就全盤接受。
結論:擁抱充滿活力的 AI 新格局
Figma 的 2025 年 AI 報告描繪了一個充滿活力但也充滿思辨空間的 AI 技術應用格局。
正方觀點: AI 在顯著提高工作效率、轉變傳統工作流程方面的巨大潛力已獲廣泛認可,驅動著設計師、開發者與企業積極投入學習和實驗。
反方觀點: 然而,前路亦伴隨著顯著挑戰,包括對工作「品質」提升的審慎、專案目標的模糊、對代理式 AI (Agentic AI) 等新技術複雜性的擔憂,以及日益突顯的負責任 AI (Responsible AI, RAI) 議題,如潛在的偏見、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機制等倫理風險。
這種由 AI 驅動的轉變,特別是 Agentic UX 的興起,不僅改變了工作流程,更對人機互動的基礎提出了深刻的詰問:那些由 Jakob Nielsen、Don Norman 等先驅奠定的經典 UX 原則,在 AI 代理日益成為互動核心的時代,其適用性面臨著怎樣的適應與變化?同時,如何將 RAI 的核心理念融入其中?
辯證一:核心價值的延續與 RAI 導向的轉化。 一方面,諸如「系統狀態可見性」、「使用者控制與自由」、「一致性與標準」、「錯誤預防」等經典原則,其追求互動清晰、可控、高效、容錯的根本目標,在 Agentic UX 中依然具有指導意義。然而,其實現方式必須進化,並積極融入 RAI 考量。例如,「系統狀態可見性」不僅要求介面反饋,更需延伸至 AI 推理過程與決策依據的透明度 (Transparency),這是 RAI 的關鍵支柱;「使用者控制與自由」需轉化為對 AI 代理的目標設定、權限管理、偏好調校及人類監督 (Human Oversight),確保問責性 (Accountability);「錯誤預防」則必須納入對 AI 可能產生的偏見 (Bias) 的識別與緩解,追求公平性 (Fairness)。
辯證二:既有框架的局限與 RAI 驅動的新範式需求。 另一方面,Agentic UX 引入了傳統 GUI 互動較少涉及的複雜維度,如:代理的主動性與自主性、人機之間的信任建立與維護、意圖的模糊性協商、以及互動失敗時的責任歸屬等。這些新挑戰可能超出了經典原則的直接涵蓋範圍,暗示著我們或許需要補充甚至重構部分設計原則。發展新範式時,RAI 必須成為核心設計準則,不僅僅是附加考量。這意味著需要建立更側重於人與智能體之間安全、公平、透明協同、授權、監督與溝通的新設計框架,確保 AI 的行為符合倫理規範與社會價值。
因此,成功駕馭 AI 浪潮,不僅需要在技術應用層面持續學習、勇於實驗,並保持靈活性與批判性思維,更要求我們在設計哲學層面進行深刻的辯證思考。我們必須審慎評估經典 UX 原則在 Agentic 時代的有效性邊界,探索其適應性轉化的路徑,並勇於開創能夠應對新互動模式挑戰的設計原則與方法。
值得強調的是,提升 AI Agent 的交互體驗,將不再僅僅是 UX 從業人員的專屬領域。產品經理需要更深入地理解 Agentic 互動的潛力與風險,開發人員則需從單純的程式碼實現者,轉變為關注 AI 行為邏輯、可解釋性與使用者反饋迴路的「程式邏輯建構者」。 跨職能團隊的緊密協作,共同將負責任 AI (RAI) 的原則貫穿於產品定義、設計與開發的全過程,才是確保 AI 技術最終服務於更高效、更可靠、更公平且符合人類長遠福祉的人機協作未來的關鍵所在。
copyright ©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All right reserved.
關於本刊作者
Gainshin Hsiao 是 Agentic UX(代理式使用者體驗)的先驅,在人工智能與使用者體驗設計領域擁有超過 15 年的開創性實踐。他率先提出將用戶隱私保護視為 AI 產品設計的核心理念,於 2022 年創立 Privacyux Consulting Ltd. 並擔任首席顧問,積極推動隱私導向的醫療 AI 產品革新。此前,他亦擔任社交 AI 首席策略官(2022-2024),專注於設計注重隱私的情感識別系統及用戶數據自主權管理機制。
Agentic UX 理論建構與實踐
AI 隱私保護設計準則
負責任 AI 體驗設計
在 Cyphant Group 設計研究院負責人任內(2021-2023),他探索了 AI 系統隱私保護準則,為行業標準做出貢獻。更早於 2015 至 2018 年,帶領阿里巴巴集團數位營銷平台體驗設計團隊(杭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廣州)、淘寶用戶研究中心並創立設計大學,從零開始負責大學的運營與發展,不僅規劃了全面的課程體系,更確立了創新設計教育理念,旨在為阿里巴巴集團培育具備前瞻視野與實戰能力的設計人才。其課程體系涵蓋使用者中心設計、使用者體驗研究、數據驅動設計、生成設計等多個面向應用。
活躍於國際設計社群,在全球分享 Agentic UX 和 AI 隱私保護的創新理念。他的工作為建立更負責任的 AI 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。
學術背景
Mcgill - Infomation study/HCI -Agentic UX, Canada
Aalto Executive MBA-策略品牌與服務設計, Singapore
台灣科技大學:資訊設計碩士- HCI, Taiwan
中原大學:商業設計學士- Media and marketing design, Taiwan